托马斯·林奇《殡葬人手记》

作者:阮一峰

日期:2006年6月3日

一个月前,出版公司的朋友送来三本书,说有空的话,挑一本写书评。我一眼看中了托马斯·林奇的《殡葬人手记》。

他是诗人,也是殡仪馆老板,这本书是他的散文合集,1997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提名作品。我很喜欢这本书,向大家推荐。我说不出它有什么明显的缺点,一切都符合我的期望。唯一有点遗憾的是,原作的语言富有诗意,这方面中译本不明显。

下面就是我的书评。

=======================

托马斯·林奇的《殡葬人手记》是一本很奇特的书。它的作者有着双重身份,既是一个著名诗人,又是美国一个小镇上的殡仪馆老板。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为死者送葬,迄今为止,由他经手的死者已经超过6000人。工作之余,他写作。《殡葬人手记》就是他的散文集,主题都与死亡有关,一共12篇。

特殊的工作背景使得托马斯·林奇的作品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作为文学作品,它们多了一份面对死亡的深刻和直接;作为日常殡仪馆生活的记录,它们多了哲学的思考和诗意的抒情。

《殡葬人手记》1997年在美国出版后,广受读者和批评家的好评。这本100多页的小书,被很多美国人认为是当年最好的出版物,得到许多奖项,入围了美国最高图书奖”全国图书奖“的提名名单。

虽然这本书的封面是黑色背景上,一只手拿着送葬人的名片,给人一种严肃、甚至有点恐怖电影的感觉。但是,它并不是一本晦涩、抽象的读物,而是一本很平静、明朗、舒缓的散文集。

托马斯·林奇在前言里说:

”我继承了父亲的职业,逐渐懂得(这个职业的)意义不在于我们对死者做了什么,而在于表明,活着的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死亡。“

这句话很清楚地说明了,这本书的主题其实不是死者,而是生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死亡,又可以从死亡中学到什么呢?

书中的12篇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讲托马斯本人的生活和成长,另一部分讲他对死亡的想法。

打开书,第一段话是这样的:

“在我们这个小镇上,每年我要安葬大约两百名死者,此外还有几十人火化。我代售大大小小不同材质的棺柩和骨灰瓮,附带供应墓石墓碑。如果客人需要,我也代订鲜花。”

接下来,他描述了殡仪馆的日常事项。在他看来,一旦死亡,那就成了生者的事,而不是死者的事。

“死者一无所求。……不管死者现在变成了什么,他们只存在于生者的信念之中。”

在后面的文章中,他回忆父亲的死亡,他亲手为父亲的遗体涂油;回忆母亲死于癌症,而她认为这是生活的一部分,虽然饱受病痛的折磨,依然充满信念;回忆他本人回到爱尔兰的老家,如何找到信仰,如何在创作和职业中找到平衡。

“有时我站在墓碑丛中,浮想联翩。有时笑,有时哭,有时什么事都没有。生活在继续,死者无处不在,艾迪说,此皆平常之事。”

除了个人经历以外,他还谈到了命运的偶然性,死亡随时可以发生;谈到了墓地,如果可以将高尔夫球场和坟墓结合在一起,会不会是一个好主意;谈到了一个朋友痛苦的离婚,然后重新发现幸福,由此想到死亡中也孕育着再生;谈到了有人是如此惧怕死亡,以至“曾向人请教过人类所有已知的疾病,从 A 到 Z,想像自己患了所有这些病”,但是这并不可笑,无论对死亡如何谨慎都是不过份的;谈到了自杀,谈到了各种各样的棺材,谈到了传统葬礼。

“人们肃立在石碑间静听,玛丽的声音飘过河面,与空中天主教堂的钟声和长老会教堂的琴声交汇在一起。微风带来橡树新叶的清香,昭示六月即将来临。火警缄默,犬吠俱息。”

最后一篇文章中,托马斯·林奇以他如何安排自己的葬礼来结束全书,再一次点明了主题:死亡的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活着。

“自己的葬礼不需要自己操劳,那是你们的事。我死了,是你们所有的人面对死亡。所以,一个很好的忠告是:别太在意。另外一个赠言是:‘一切安排,均合我意。’

相信我,除了一句‘互爱’,我说过的其他话你尽可忘掉。

好好活着。”

您的评论

Build by Loppo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