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们老了,死了

作者:阮一峰

日期: 2010年1月27日

1、

网上有《许倬云谈话录》的书摘。许倬云回忆蒋经国的那一节,有一段话。

蒋经国问我:美国的民主制度好处在哪里,坏处在哪里?民主和自由的意义是什么?

我说:一个水坝,拼命往上筑高,坝堤一决,水一冲击,谁也受不了。坝降低,水流缓下来,松弛堤后面的压力,这个是好事情。

这段话说的,其实就是”大禹治水,改堵为疏“。但是,我以前没有想到,这可以解释民主制度的作用。真是非常浅显、直观的一个比喻。

2、

社会内部产生矛盾的时候,怎么办?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高压政策,我把你关起来,不让你说话,看你还闹不闹?第二个办法是疏导政策,我跟你对话,看看能不能解决问题,即使一时无法解决,也让你心里感觉好受一些,避免双方直接对抗。

这两个办法,都可以用来保持局势稳定。但是,从长期来看,第一个办法----高压政策----是无效的。因为它并没有解决矛盾,而只是延缓了矛盾的爆发。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三峡大坝没有泄洪孔,只是一堵实心的墙,那么结果会怎样?你真以为你能堵住长江?

3、

且慢,再想一下,在长期中,高压政策真的是无效的吗?

不,它是有效的,不仅短期有效,而且长期也有效。因为人不是水,水会越积越多,但人不会,人只会变老变死。所以,如果你把矛盾压制下去,等到那些家伙老了死了,抗争不动了,矛盾就自然不存在了!

因此,如果政府采取高压政策解决社会矛盾,它就肯定会一直拖下去,拖到你的矛盾和你的肉体,都化为尘埃。

这也是许多敏感的历史档案,一定要到当事人都死光后,才能公布的道理。

4、

作家张承志写过一本小说《心灵史》,描写了晚清西北回民起义。

当时,回汉两族矛盾激烈,先是回人杀汉人。根据《心灵史》,回民首领马化龙攻占靖远县后,该县23万汉人不分男女老幼被杀得只剩下五千人;当回民攻占陕西某县城后,杀光包括出生没几天的婴儿在内所有汉族男子。

后来,清廷派出左宗棠镇压,汉人同样残酷地报复了回人。

除了极少数逃至西安城内和秦岭深山的近千回民外,几乎所有的(陕西)回族都被屠杀或被驱赶,使昔日里清真寺遍布的八百里秦川竟无一清真寺幸存(除西安城内外);陕北一些地方本是回民重要的聚居区,但经过起义之后,回族人口已荡然无存。

甘肃的回民由于有马占鳖的投降,可以说是保存回民最多的省份。而过去丝绸古道上的一片片回回村庄,经过”左屠户“的屠杀也无一幸免,其惨状由此可见一斑。

在镇压回民起义中,清军巢杀之恶毒在人类史上也绝无仅有(仅陕西回族就有”十不存一“之说),改变甚至抹杀了回回民族在西北繁茂的人口分布,其倾族驱赶回族人民,专门把劫后余生之回民由原来的关中平原、银川平原等富庶之地而强制安插在甘肃平凉、静宁、会宁、定西及宁夏西海固和径原、隆德等山区贫瘠之处的安置策略,直接影响到了今天西北回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完全可以说,今天西北回族的贫困就是由于当年清政府民族压迫的安置政策造成的。(摘自互联网)

这些事件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距今不到150年。可是,如今还有多少人耿耿于怀这种回汉矛盾和残酷屠杀呢?在汉族和回族内部,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当年有过这些事件。如此刻骨的仇恨,都能被淡忘和化解,那么还有什么矛盾不能解决呢?

由此可见,时间是最强大的解决矛盾、淡忘痛苦的武器。

5、

历史能够经受得起漫长的拖延,但是我们经受不起。要在高压政策之下生活一辈子,这是何等的痛苦?

前几天,在一家五星级酒店的33层餐厅吃单位的年夜饭。我端着自助餐的盘子,站在幕墙玻璃前,看着不远处黄浦江上黯淡的灯火。冬夜的寒风凛冽,街上没有多少行人,室内厚厚的地毯上,落满了轻柔闪烁的背景音乐。我突然非常的伤心,想到一年就这样过去了,忍受和厮混,未尽的人生也许都是如此,真是情何以堪。

那一夜,未来在夜风中飘荡,风中没有答案。

您的评论

Build by Loppo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