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Lonely Drifter Off To See The World

作者:阮一峰

日期:2008年4月24日

晚上上网的时候,偶然看到一条令人难过的消息。29岁的樊铧博士(1979-2008,网名ooj),今年4月4日在北京自杀身亡。

我不认识他,甚至以前都没有听说过。从网上的悼念文章中,我推测他的经历大概是这样的:

  • 北京大学读完本科和硕士,
  • 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 2006年底回到北京,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2008年4月4日清明节,在通州的宿舍中自杀,四天后被人发现。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自杀,但是我觉得理解他。我的年龄就比他大一点,对于文科博士的处境、社科院的待遇和氛围、国内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学术界的环境,这些我都非常了解。不是亲身待在这个圈子里,真的是很难体会那种挫折感和绝望。就像我给一个朋友的信中所说的,”在中国,文科博士是被诅咒的。“

樊铧的博客里有一段英语自述。

two drifters off to see the world
there's such a lot of world to see...
for every lonely and wandering soul,
there is a lucky star behind the darkness,
waiting and shining with the freshest hope and warmest aura.

some day. till then

然后,他把自己的博客命名为”A lonely drifter off to see the world“。

我很钟情于这个标题,不喜欢他的那段自述,尽管后者写得很美,但是我觉得它太乐观、太虚假、太言之凿凿了,世界并不是那个样子的。至于”A lonely drifter off to see the world“,就说得平实多了,那是对我们许多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写照。

回想起来,我最喜欢的那些文学作品,其实只是这句话的演绎,反反复复就在写四个字:”美和忧伤“。

下面是图尼埃的小说《少女与死亡》中的一段话,谨以此纪念樊铧博士,愿死者安息,愿生者不再伤痛。

她起初感到胸口疼痛,有一个地方一阵阵像针扎似的,好像她患了溃疡或者体内受到了损伤一样。她当真以为自己生了病。后来她明白她身体很好,那是忧伤造成的。

只要她强烈的想到她的母亲,想到她母亲的死亡,想到在那冰冷的墓穴底部躺在棺材中的瘦长僵硬的尸体……她的泪水就涌上了眼眶,就禁不住要发出像低声苦笑那样的抽噎声。这时她感到很激动,感到自己已经从天地万物的包围中摆脱了出来,从生存的重担下解脱出来。在短暂的时间里,每日的现实为嘲弄所打击,被剥夺掉了用来装饰自己的那种浮夸的重要性,减轻了使小姑娘心情沉重的缠人的重压。

接着,她的忧伤消失了,只给她留下了一道创伤。当有人讲到死者的时候,或者,在某些夜晚,当她毫无睡意,在黑暗里睁大着眼睛的时候,那道创伤就会使她感到阵阵痛苦。

以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每天都没有什么两样。对她周围的人,她不难处,不神秘,也不显得忧郁。谁要是透露说,她在用绝望的毅力,迎着乏味的苦恼,在忧郁而灰色的一片空虚中游泳,那准会叫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

您的评论

Build by Loppo 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