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改行

作者:阮一峰

日期:2007年2月13日

胡适1910年去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学的是农科,专门研究苹果----康奈尔大学所在的纽约州盛产苹果----将来毕业以后,就是果树博士。

可是,胡适觉得这个专业不好,想换个专业。他在自传里说:

我勉力学农,是否已铸成大错呢?

我对这些课程基本上是没有兴趣;而我早年所学,对这些课程也派不到丝毫用场;它与我自信有天分有兴趣的各方面,也背道而驰。……

我那时很年轻,记忆力又好。考试前夕,努力学习,我对这些苹果还是可以勉强分类和应付考试的;但是我深知考试之后,不出三两天----至多一周,我会把那些当时有四百多种苹果的分类,还是要忘记得一干二净。我们中国,实际也没有这么多种苹果,所以我认为学农实在是违背了我个人的兴趣。勉强去学,对我说来实在是浪费,甚至愚蠢。

因此,胡适在学习了三个学期的苹果以后,决定去改学哲学了。

后来的历史证明,他改行改得太正确了,中国因此多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学者。他要是一直在学苹果,绝不会有这样大的成就。胡适本人对这段历史也相当得意,作为自己人生的一大宝贵经验,到处宣扬:

因此我后来在公开讲演中,便时时告诫青年,劝他们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前途的选择,千万不要以社会时尚或社会国家之需要为标准。他们应该以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禀赋,作为选科的标准才是正确的。

希望青年朋友们,接受我经验得来的这个教训,不要问爸爸要你学什么,妈妈要你学什么,爱人要你学什么。要问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这个标准很重要,社会所需要的标准是次要的。

胡适自传的翻译者唐德刚(胡适原文是英语),翻译到这里,加了一段注解:

我认为他这段话”个人主义色彩太重“,”浪漫主义色彩太重“,对社会国家的需要和贡献”不实际“!因为胡适之所说的只是”胡适“的经验。”胡适的经验“不适合----也不可能适合一般”中学生“。

胡适是个”大学者“、”大使“、”大文豪“……总之是个大”有成就“的人。可是这个世界里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都可说是”没有成就“的普通人,因而这个美好的世界原是我辈”没有成就“的人的世界;”有成就的人“是极少极少的”少数民族“。所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是应该教育一个人怎样做个”没有成就“的普通人,一个平民,一个光头老百姓。

做个光头老百姓最重要的条件是做个正正派派、有正当职业、养家活口、快快活活……当兵纳税的好公民。但是”正当职业“不是完全受个人兴趣指挥的,它要以社会、国家和团体的需要而定。”中学生“之中,文才横溢的”小鲁迅“真是千千万万;但是社会上对”鲁迅“的需要量便远不如对”会计师“、”绘图员“、”水喉工“等等的需要量大。如果一个”中学生“听了胡适的话,此生薄会计师而不为,非”鲁迅“不做,岂不是误人误己?为此他的”爸爸“、”妈妈“、”爱人“劝他视社会的需要,做实际一点的”择业“,难道还不是逆耳的忠言吗?

再者在今日发展中的社会里,有高度诗人气质的天才,未始就不能做个有训练的会计师。做个会计师,一天八小时之后,行有余力,仍可大做其诗,为什么一定要做”诗人“才能做诗呢?

总之,胡适之先生那一辈的老知识分子,头脑里始终未能摆脱科举时代的旧观念。受教育的人一定要出人头地,一定要锥处囊中。他们不甘心做个普通人。但是在一个已发展的社会里,九年国教,人人可受,谁非知识分子呢?如果每个知识分子都要”立志“发展天才去做李白、杜甫、毕加索、胡适、爱因斯坦,那么这世界还成个什么世界呢?

唐德刚的意思是,胡适是有天才的,所以他可以改行。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天才,因此胡适的经验不能推广。况且,社会对胡适那样大学者的需求量其实是很少的,所以这条路的风险很大。总之,年轻的学生改行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做个果树专家,将来可以有稳定的工作,有何不好!

您的评论

Build by Loppo 0.6.14